专家
2009杰出贡献者
薪火相传
人物表彰
中华文化老人
古村落守望者
您现在的位置:古村落 > 人物风采 > 中华文化老人
杨善仁

 百年沧桑情 心系风雨桥 --- 第一届中华文化老人杨善仁  

 侗族巧匠杨善仁

【颁奖词】以侗族民族群体意识主导下的历时十三年的集资建桥活动过程中,淋漓尽到地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、工艺技艺、民俗风情与文化信仰,群体意识和因果福报思想以及一个项目在运营中的组织、管理和经营方式等。九十多岁的侗族工匠杨善仁是百年风雨桥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。他继承了父辈的精神与技术,在几十年人生的风雨沧桑一生中,在传承与创新中为侗族以及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。 

 侗族古村落

程阳八寨 传奇造桥史 
在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,杨善仁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“传奇”人物。 说传奇,是因为他的出生,就与当地最有名的一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。程阳桥就在程阳八寨的村口,横跨林溪河。许许多多从桂林出发,花4、5个小时赶200多公里路程,来三江县旅游的人,几乎都是慕桥而来。

 程阳风雨桥

这是一座典型的侗族风雨桥。长77.76米,宽3.75米。远远看去,5个多角塔形桥亭建于5个青石垒砌的大墩之上。亭阁瓦檐层叠,飞檐高挑,犹如舒展的羽翼,逶迤交错,气势恢宏;19间桥廊全靠凿榫衔接,不用一根钉子,浑然天成;古老的木质结构上雕刻着各种飞禽走兽,飞檐上悬挂着铜铃,护栏上的彩绘诉说着侗家历史故事。在当地的官方说明中,程阳桥与中国的赵州石拱桥、泸定铁索桥以及罗马尼亚的诺娃沃钢架桥一起被誉为“世界四大历史名桥”。  

 

风雨桥上举办百家宴  

出售当地特色饰品的村民和游客把桥上挤得满满当当。当看到杨善仁走过,村民会自豪地向游人介绍:看,这桥就是他家造的。  

 

风雨桥上梁 

1911年春末夏初,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村的杨唐富经历山洪,思议造桥,寨民纷纷响应。十二首士带领寨民踊跃争先,供材不分贫富,服工不计日月,男女老少,惟力是尽,绝不推诿而终止。从募集资金到启动造桥,从桥梁奠基到桥面铺板,历十余寒暑而通济,取名“永济桥”,又名百年风雨桥。 

 

 风雨桥上梁仪式

首士杨堂富花甲之年,喜得贵子,起名杨银桥,他就是百年风雨桥的守护者——杨善仁。自出生伊始,杨善仁的命运便同风雨桥紧密地连在一起。 

 

 三江程阳八寨 

岁月沧桑 此生为桥生
杨银桥被母亲送进私塾,先生给他改名为杨善仁。虽然母亲更希望杨善仁读书成才,可他却显然继承了父亲身上的木工基因。从小,他就喜欢和刀刨斧锯打交道,父亲的老伙伴们在工地上干活时,他就在一旁看着,有不懂的地方就随时请教。1937年,程阳桥遭到山洪冲击。当时只有15岁的杨善仁就加入了抢修的队伍。 

 

 侗族古村落鼓楼 

风雨桥和鼓楼,是侗族的两大标志。在广西三江侗族地区,逢寨必有鼓楼,遇河必有风雨桥。长大的杨善仁造得最多的,也是这两种建筑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不少外地的村寨、景点,纷纷请杨善仁去当地造桥。迄今为止,他在全国各地造的桥,已经超过了一百座。 

 

 鼓楼

侗族的传说里:在阳间和阴间的交界处有一条阴阳河,阴阳两端的人就是以河上的桥为媒介生死转换的。因此造桥也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积福。巧合的是,随着造的桥越来越多,杨家的人丁也兴旺了起来。杨善仁有五子三女,其中5个儿子全部继承了父亲的事业。8个孙子里,也有6个选择“孙承祖业”。  

 

 风雨桥

1997年香港回归,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制作以程阳风雨桥为模型的“连心桥”当贺礼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。接到制作风雨桥任务时,离交工只有短短的20多天时间。在杨善仁带领下,“杨家匠”全家老少14口人一起上阵。全家人起早贪黑,用手工一刀一刀刻出了珍贵的贺礼。 

 

推动建桥 落户大上海 
劝杨善仁到上海造桥的,是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安蒙。 从2007年起,张安蒙推动了“中国景观村落”的评选,希望通过这一方式,让社会、政府和更多的村民从文化景观的层面理解古村落,尽可能多地抢救一批优秀古村落。 

 

 张安蒙副主任推动百年风雨桥 

1998年,张安蒙便结识了杨善仁。当时,76岁的杨善仁还活跃在造桥的一线。他房间的墙壁上,挂满了各式各样叫不出名字的传统工具。两个对古村落建筑文化深感兴趣的人一见如故。第二次见面,时间已经拨到2007年。再次来到杨善仁家的张安蒙发现,85岁的老人已经正式退居二线了。他的儿子们都已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“名师”,在外地忙着自己的事业。老人一个人在家。屋里除了当年的工具没有变换位置外,剩余的空间,几乎被各种各样的模型填满。杨善仁对传承的渴望和执着,她萌生了邀请杨善仁到上海造一座桥的想法。 

 

 三江风雨桥

上世纪80年代,杨善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,而在此之前,几百年来的侗族建筑,是从来没有使用过图纸的。有了图纸,文化的保留就有了一种新的可能。他还不断制作模型,要求儿孙以后造的桥,和之前的桥不能有任何重样。除此之外,就是尽可能地,在国土上留下更多的风雨桥。正因为此,当张安蒙提出邀请他到上海造桥的想法时,他一口答应了下来。 

 

 三江风雨桥

上海奉贤常被称作“桥乡”,大大小小的桥梁,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景致。上周六,一座具有广西侗族风情的木结构桥梁——海湾“众福桥”在海湾旅游区启动建设。这座桥不仅是上海首座侗族风情桥梁,而且邀请了广西“百年风雨桥”传承人,93岁高龄的杨善仁老先生亲手设计建模。 

 

 三江风雨桥 

“百年风雨桥”特指起源于广西侗族的一种木结构桥梁,最早的一座大约在100年前,由杨善仁的父亲设计建造,因诗人郭沫若曾题诗“艳说林溪风雨桥”而得名。“风雨桥”桥身由杉木打造,桥上五亭一廊,不用一钉一铆,建筑之精妙令人惊叹。而此次在海湾地区再现“风雨桥”,则是由中国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委员会倡议,并邀请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全程记录设计和施工的过程,细致展现桥上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。 

 

 风雨桥

从永济桥的建造至今已经历了一个世纪,杨善仁也已近期颐之年。永济桥是一个传奇的故事,而杨善仁便是那个续写传奇的人,他正像一座经历百年风雨的桥,不仅传承着父辈的木工技术与坚韧精神,还承渡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融;他在近百年的风雨沧桑中,在传承与创新的信仰中,为侗族和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…… 
 

 

 民族瑰宝——风雨桥

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         
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-1 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