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古村落
保护古村落
村落情怀
中国古村落
您现在的位置:古村落 > 走进古村落 > 村落情怀
八旬老农戴关土和一群古建筑的故事
古村落   2016-09-18 08:09:34 作者:SystemMaster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
 来源 :浙江在线绍兴 2015年02月24日

    这个新春,诸暨马剑人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——历经一年修缮竣工的戴氏宗祠与文化展示中心试开放。马剑人,所有归乡的人,慕名而来的游客,在这里感受习习儒风,欣赏别样风景。这一切与一位老人的努力分不开。

    他叫戴关土,今年83岁。十多年来,他用脚步和文字记录散落于乡间田野的历史遗迹,在他的奔走下,一个个由政府和民间合力撬动的保护修缮工程落地,同时撰写出版乡土文化书籍二十余本。“老骥伏枥,志在传承。”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尊称他为“文化老人”。
 为找一块碑,他三次进深山
    2月16日,诸暨马剑镇马剑村,戴关土正在排版新书《马剑古诗文选集》。“这些诗选自古籍,输入时是横排,编成书得竖排,跟古籍体例一致。”老人摘下老花镜说,对他来说,电脑就像锄头一样重要。75岁第一次摸电脑,慢慢学会打字、排版、发邮件……同村的年轻人戏称他为“潮爷”。
    只上过小学,参加过抗美援朝,戴关土最后的归宿是农民。不过,忙完农活的他,最爱把自己关进小书房,琢磨祖辈传下来的线装书。这套书叫《建溪戴氏宗谱》,家规、文辞……追根溯源,亘古通今。
    “但这毕竟是前人的成果,今天的事谁来记?”大约在2000年,戴关土萌发编撰镇志的想法。他自费赴上海图书馆,手抄材料厚厚数十沓;跑遍马剑镇所有自然村,用相机为每一处历史遗迹取证。史料记载,马剑境内立有一方杭州、绍兴、金华三区交界碑。戴关土三次翻越海拔近700米的五头山,最终找到此碑。
    年奔波跋涉,2006年,40万字的《马剑镇志》付梓出版。从书稿变成铅字,戴关土从此与电脑结缘,2007年,他自掏腰包买来全村第一台电脑,从此,一部部马剑乡土文化书籍从这里诞生。
 留下它们,是最好的守护
    一个瘦老头,举着相机,对着破败的宗祠猛拍,这样的举动,在十年前并不为乡民所理解。“拍什么拍,拿点钱出来,修修好。”话里带着怨气,刺痛了戴关土。“记录并不够,留下它们,是最好的守护。
    “古建筑是会说话的历史活化石。
    以宗祠为例,一座宗祠堂记录一个家族数百年的盛衰荣辱,更观照一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。”戴关土说,小到一幅木雕、壁画,大到一座绣楼、书院等……无一不倾注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,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元素。但由于年代久远,它们走向破败凋零。
    十年寻访路,对于这份家底,戴关土清晰如地图:马剑镇1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百年以上宗祠十座,厅三十八座,石拱桥五座,还有一批井亭、碑石、化石……大多数亟待保护修缮。2008年,戴关土被请进文物普查队,全程作向导。
    2012年春夏之际,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收到一份书稿《灵山剑水古马剑》:10万余字,400余幅图片。“每栋建筑都有年代记载和详细的描述,包括历史传说。”当她得知,这些出自一位八旬老农之手时深受感动,专程赶到马剑,拜访了戴关土,并欣然为书作序。
    老人的行动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。在政府和民间齐心合力下,一个个修缮工程相继启动。迄今为止,马剑镇已经或正在修缮的宗祠有五座,总投资数百万元。不仅如此,树德堂、敬义堂、修德堂等古民居保护修缮工程也于今年启动。
 他们的故事,身边的宝藏。
    “马剑是耕读传家、诗礼传承之乡,《二十四史》名人谱中,马剑就占两位。”戴关土说,古马剑的故事像大山深处的宝藏一样,需要开采,又像泉水一样,一旦喷涌就会源源不断。明代名医戴思恭、元代著名学者戴良、理学大宗许谦……都是让后代引以为傲的人物。
    挖掘“宝藏”,呈现经典,滋养今人。戴关土将它视为有生之年的事业。2014年初,马剑镇启动戴氏宗祠保护修缮及马剑镇文化展示中心建设。戴关土被委以重任,担纲总策划。“在保留宗祠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集约利用空间,开辟名人堂、义祠馆等,构建马剑镇人的精神家园。”戴关土费尽心思。义祠馆就是其中一例。
    该馆展示古马剑人的义举善事,其中一个叫戴万青的人,介绍文字特别长。“他只是一介平民,做了件了不起的事。”史料记载,戴万青上山砍柴,偶遇一位自金华来的卖妻之人,因患病债台高筑,难以为继,夫妻忍痛分离……戴万青了解后,把家里仅有的积蓄送给这对夫妻,解其燃眉之急……“每一个普通人,都可以成为点亮历史长河的明灯。”戴关土说,重教尚德是不朽的精神财富,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人,绵延不绝代代相传。
 

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         
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-1 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